鄧昌武校長講《做人》第16講 做一個勤奮好學的人

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不但為中國歷代所重視,而且在其影響所及的東南亞各國,至今仍被視為管理企業(yè)乃至治國的思想庫。
1984年,日本中曾根康弘首相來華訪問同胡耀邦總書記談話時說:“日本在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道路上是向歐美借鑒和學習的,在對社會倫理道德教育的問題上,仍然以中國儒家哲學為指導。”
著名的日本“松下電器商學院”至今仍把《論語》等作為其道德教育的主要讀本。其學習目的也很明確,在于“明德”、“親民”、“至善”。被譽為日本“企業(yè)之父”的澀澤榮一,把《論語》奉為“商務圣經”,用《論語》治商,借用孔夫子的智慧重新塑造商人形象。在他所著的《〈論語〉與算盤》一書中說:“有人以為道德之書和商才并無關系,其實,所謂商才,原應以道德為本,舍道德之無德、欺騙、詐騙、浮華、輕佻之商才,實為賣弄小聰明、小把戲者,根本算不得真正的商才。”
新加坡非常注意對青少年進行以儒家文化中優(yōu)秀部分為基礎的倫理道德教育。據(jù)考察,新加坡的工人在素質教養(yǎng)、守法觀念、工作態(tài)度和技術熟練程度等方面均列世界第一,這是使新加坡成為一個現(xiàn)代化文明國家的基礎。
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在談到新加坡經濟與文化的關系時說,我們很幸運我們有著這樣的文化背景,對節(jié)儉、努力工作、關心子女、對家族孝忠的崇尚,最重要的是對學術和學問的尊重。由于新加坡重視這種文化背景,所以新加坡是以家庭來推動經濟增長。
儒家思想在西方世界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一些西方學者甚至作出這樣的預言:人類想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須到中國孔夫子那里去尋找智慧。
以孔子學說為代表的儒家思想,自它出世以來的二千多年間,一方面被推崇備至,甚至奉為神圣,一方面又不時遭到非議,五四運動以來還受到過不止一次的全國性批判。為什么會出現(xiàn)對儒家思想又譽又毀、時譽時毀、毀譽不斷的歷史現(xiàn)象呢?這也許同儒家主張施行仁政,以此達到調節(jié)社會矛盾,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主張有關。革命時期,要沖破現(xiàn)有社會秩序,儒家學說就成了革命的羈絆,所以要否定它。建設時期,要緩和社會矛盾,穩(wěn)定社會秩序,儒家學說則可以作為建設的動力,所以可以肯定它。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fā)展,儒家思想中可以為我們所用的部分理所當然地值得我們加以吸收并發(fā)揚光大,這不僅對于中國而且對于21世紀的世界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從今天開始,我們分五講來講述儒家思想值得我們借鑒的精華。
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不僅需要經濟現(xiàn)代化,關鍵是人的現(xiàn)代化。人的現(xiàn)代化是在社會邁向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從人的觀念、素質、能力、行動、交往、享受等各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普遍的,深刻的變化。它包括人的價值觀的現(xiàn)代化、思維方式的現(xiàn)代化、行為方式的現(xiàn)代化、生活方式的現(xiàn)代化等。要實現(xiàn)人的現(xiàn)代化必須加強學習??鬃邮侵鲝埡脤W的,而且也是主張“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他不僅這樣教育學生,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則的模范。用他的話說:“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學習忘記了吃飯,忘記了憂愁,甚至連垂老要到來也不知道了。)真正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早晨學得真理,當天晚上死掉也不后悔。)
知識經濟已現(xiàn)端倪,我們必須來一次學習上的革命。那就是主動學習、愉快學習、終身學習。知識經濟時代的學習與工作是一種多向的循環(huán),學習不再是工作的準備,而是與工作同時進行,學習也不再是一種階段性的事情,而是伴隨人的終身,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真正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下面將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列舉如下: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對學過的知識按時去實習它,不是很好的事嗎?)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只讀書不思考,就不會分析,只空想不讀書,就不明事理。)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習學過的知識時,能從中獲得新的知識的人,就可以做老師了。)
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懂就說懂,不懂就說不懂,才是聰明人。)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聰明好學,謙虛好問。)
6、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擇其不善者而改之?span>(《論語·述而》)(有幾個人一塊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人,我選擇那些優(yōu)點而學習,看出那些缺點而改正。)
7、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論語·泰伯》)(勇于向能力比自己差的人請教,向知識不如自己的人請教。)
8、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論語·子罕》)(學習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就堆成了,如果停下來,就會半途而廢。又好比用土填坑,雖然剛倒下一筐土,只要堅持下去,就會把坑填成平地。)
9、入太廟,每事問。(《論語·鄉(xiāng)黨》)(進入周公廟,對每件不明白的事都向別人請教。)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我十五歲有志于做學問;三十歲立身處世站穩(wěn)了腳跟;四十歲掌握了各科知識,遇事而不迷惑;五十歲知道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六十歲能同別人辨別是非曲直;七十歲辦事能得心應手而不違規(guī)矩。)
1l、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君子吃飯不求飽足,居住不求舒適,辦事敏捷,說話謹慎,向得道者學習,并改正自己的缺點,這就是所說的好學。)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樂學。樂學是學習的最高境界,懂得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快樂的人??v觀古今中外,凡學有所成的人,無一不是以從事學業(yè)為快樂的人。
學海茫茫勤可渡,書山漫漫志能攀。希望同學們,發(fā)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不僅要做一個勤奮好學的人,還要做一個以學習為快樂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主動學習,終身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學有所成、心想事成。